关于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怎么解决 为什么在孩子多的家庭里,越是父母疼爱的那个孩子越没什么出息?

[更新]
·
·
分类:生活百科
1441 阅读

关于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怎么解决

为什么在孩子多的家庭里,越是父母疼爱的那个孩子越没什么出息?

为什么在孩子多的家庭里,越是父母疼爱的那个孩子越没什么出息?

这个不一定,但是越是被宠爱的那个,父母越宠爱他养老越指望不上,相反的,那个爹不疼娘不爱的那个,虽然得不到父母的给与,最后父母养老大多数靠这个不受宠的子女。

越是疼爱,越是受到父母夸奖,在家里受到的挫折少了,到社会上的心理承受能力越差,可能遇到困难与挫折就退缩了,心里想着家里有安逸的生活,有坚强的后盾,自然就不会想着自己要努力奋斗了。相反,越不受重视的孩子,长大以后就越想向父母证明自己比其他孩子优秀,就更奋发图强,取得一番成绩,相比之下,受宠爱的孩子努力的动力就没有这么足了!

你好,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。
中国有一句古语:“惯子如杀子”,父母过分的溺爱一个孩子,会对他们的自身发展产生消极影响,包括他的成长、学习、价值观的确立、社会发展、孝敬父母方面等等,都构成了诸多的害处。
1、孩子有特殊的待遇,如要什么有什么、什么好的东西只留给他吃等,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到自己有特殊待遇,因为习惯了高人一等,渐渐变得自私,不关心他人,不懂得分享,不体贴他人,而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。
2、父母不让孩子做任何事,造成孩子胆小、依赖性强、适应能力差、没有生活自理能力、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,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。
3、被溺爱的孩子在成长中会出现一系列的困难,而这些困难当孩子进入社会的时候就会碰到,孩子就会很难融入社会。
总之,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健康对孩子很重要,但是父母也要从孩子的心理等方面多多关注,不能因为过分溺爱孩子,而亲手折断了孩子高飞的翅膀!

父母过分的疼爱就变成孩子的依赖和不求上进。所以每个家庭里父母最疼爱的孩子到最后都不会太有出息。

首先要分清是疼爱还是溺爱,疼爱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在家长疼爱下长大的孩子一般都是有爱心,阳光,乐观,积极向上。溺爱下的孩子一般是不能接受别人的拒绝,批评,不能独立,遇到问题不会解决,自我,与人无法相处,所以溺爱不可取,疼爱才必要。

没有依靠了,只能靠自己了。

家里老人总袒护孩子,父母要怎么处理这种情况?

错,已经铸成。
一个母亲一个父亲教导孩子最强大的力量不是权威,而是爱的链接。如果孩子很爱你,很依恋你,仅仅是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这件事,就能驱动孩子去做很多违逆人的惰性的事。
一个母亲一个父亲教导孩子最有用的方式,是身教,而不是言传。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,不是用嘴巴塑造孩子,而是你就是什么样。你最终会成为她的榜样。
遗憾的是,如果父母亲在孩子生命的最早期就脱离了一对一的深度接触,到三岁以后,再想扮演权威家长,去教导她,孩子的服从度恐怕不会很高。尤其是她内心已经高度认同了另外的爱的源泉和中心以后,那一方的影响力,恐怕比你大的多。
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带,自己放手,除了让孩子和亲生父母之间失去了最重要的链接,(我们救助的多数受虐儿童,都有过留守儿童的经历。可怕的地方在于,这样的家庭,亲生父母亲对于一直带在身边的小孩倒不虐待,对于曾经抛弃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的孩子,却冷漠生硬,原因就是母子母女的最原始的纽带,切断了。我把它称之为情感脐带)
而越俎代庖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,作为孩子心中的第一权威,一方面会,对孩子有不理智的心疼,另一方面,是他们本身的价值观和现代社会有脱节。
孩子被挤兑在中间。如果家庭之间有矛盾,就更不得了了。
情感上孩子对抚养自己的人更认同。但现实上,孩子又必须服从父母。
孩子夹在当中会很难受。也可能因此发展出小聪明。一种是利用大人之间的矛盾,逃避自己的责任,有事去找保护伞。一种则是封闭自己,对抗改变。
如果已经形成了提问者所说的“孩子已经形成了一身毛病,怎么改?”
怎么办呢?首先从父子母子的亲情关系重建开始。你希望你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,对孩子的付出就要有多坚持、无条件。你对他越接纳,越认同,彼此理解越深。信任达成之后,就能自然解决很多问题。
同时,要说服老人,让老人从这样的关系里抽身。当然老人此刻通常都不愿意抽身,因为被孩子需要被孩子依恋的感觉是很好的,这时候老人是需要这样的关系的。只能就慢慢来,渐渐让他们关系不那么紧密。
父母也想开点,一些你认为是坏毛病的毛病,(你要认真推敲起来,我还不认识小时候没一大堆坏毛病的孩子呢!马克吐温自己写传记时,写出来的他自己,简直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小坏蛋哪!)也许没那么严重。也许是特定年龄段的表现。孩子没成年,她最需要的是爱和认同、接纳。从根子上完成了这个过程,所谓的坏毛病,不药而愈。
所以,父母作为家庭的中坚力量,也是受教育最多的顶梁柱,先从自己的心理建设做起。往上,逐渐代替掉老人作为孩子的情感中心,往下,建立和孩子的深厚链接。
技巧地来,给自己时间,给孩子时间和空间。多陪伴孩子。多了解孩子(是真实而耐心地了解),靠强权威压教训,只会适得其反。